怎樣寫文章投稿掙錢,掌握這些技巧輕松編輯好文章
營銷 2020-06-24 11:40:54 人神共奮 views
1/5、網狀思維變成線性敘事
幾周前,我發了一篇寫作方法的文章《知識的詛咒:為什么你知道的很多,表達得無力?》,沒想到感興趣的讀者還挺多(說明寫作確實是網絡時代的硬通貨),很多人建議我把其中一個觀點展開來說一說,就是“思考是網狀思維,寫作要把網狀思維變成線性敘事”。
這個轉變很難,因為它對文章的結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舉個例子吧,之前傳播課上老師講過的:
有一家女子才藝培訓學校,校長出去招生,發現每次介紹完了課程,聽眾還是沒有什么印象。校長不知道為什么,就去請教一個做廣告的朋友:怎么介紹自己,別人才能對自己的課程印象深刻。
廣告朋友研究了學校的課程之后,沒有講太多的方法論,而是給了校長一個傳播概念:嫁個有錢人。
這個傳播概念是否準確,我們先拋開不論,道德傾向也不是今天的話題(你要是為這個留言,我是不會放出來的),至少它有個很大的好處,不但好記印象深,而且一下子把大部分課程都串成一個有場景有情節的故事。
你看——
形象氣質類課程:如何留下好的第一印象
插花書法等藝術類課程:如何成為一個有生活情趣的女性
文化類課程:如何展現你最優雅的內在
理財類課程:如何讓你更有價值
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網狀結構變線性結構的例子,把本來不相干的課程用“嫁個有錢人”串成一個主題,以方便理解和記憶。
我們平時寫專業類文章,大部分時候都花在觀點整理、資料羅列、文字組織上,但很多人都忽視了寫作的結構問題,像上面的課程,大部分人介紹課程的結構都會不暇思索的變成“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”這種原始狀態。
這是最糟糕的結構,就像有人突然丟給你一份陌生城市的地鐵運行圖。
當然,這個方法最困難的地方是尋找一個既貼切、又貫穿全局的完整概念,但這是讓你的專業知識類文章更易傳播理解、更能打動人的最佳途徑。
為了貼近真實的創作過程,本文就以我的幾篇文章為例,談談如何找到一個好的概念,從結構上改造專業知識類文章,使之更符合網絡閱讀習慣。
2/5、科舉跟“我”有什么關系呢?
講科舉的這篇《底層向上逆襲,要付出多大的代價?》,很多人應該都看過(沒看過的建議先看一遍),有人留言,這篇文章讓自己真正認識了科舉。
這篇文章的主題是“科舉如何改變一個普通人的命運”,文中涉及大量的科舉知識,科舉有哪些層級?考什么?什么人有資格考?如何備考?考上的好處是什么?
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網狀結構的知識庫,如果你真的按上面列的那些問題這么寫,大家一定覺得太亂了。
當然,亂不是問題,如果有用,讀者自己會克服,可這個題材最致命的問題是:科舉跟我有什么關系呢?
網絡時代的閱讀都是功利化閱讀、情緒化閱讀,內容復雜的文章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。
所以在這篇文章中,我把科舉的“院試”、“鄉試”、“會試和殿試”這三個階段,分別比喻成一個打通關的游戲,并且把講述的重點放在“核心裝備”上:
初級階段:童試 / 目標:秀才 / 核心裝備:家庭條件
中級階段:鄉試 / 目標:舉人 / 核心裝備:智商
高級階段:會試、殿試 / 目標:進士 / 核心裝備:使命感
“核心裝備”是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,直接與現代讀者最關心的“階層固化”“社會關系”“應試教育”等等話題串連起來。
比如“童試”這個階段的核心講的是“科舉是如何打破階層固化”的:
家族第一代:辛苦賺錢置田,打下經濟基礎;
家族第二代:邊種田邊爭取考上一個秀才,為整個家庭選擇另一條發展道路;
家族第三代:“全脫產備考”進入科舉中級階段“鄉試”。
科舉的三階段分別對應了“家庭與社會關系”“先天稟賦與后天努力”“理想與現實”這三個人生階段的重大議題。這些概念解決的就是“跟我有什么關系”的重大問題。
讀者發現,古人雖然生活方式和社會環境不同,可面對的也是同樣人生問題時,自然很感興趣他們是怎么做的,更容易理解科舉這個復雜的歷史現象。
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是寫作中自然產生的,但大部分文章都要刻意尋找,比如下面這一篇。